“五年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专题报道六:精准定位 科学管理 稳中求进 深化“学术兴校”发展模式

68日,我们即将迎来华东政法大学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学校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党代会的召开将从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大局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出发,举旗定向、聚焦目标、谋划发展,不断带领师生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回望五年来时路,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华政欣欣向荣、熠熠生辉,勇猛精进迈入新时代。五年来,学校党委勇于担当,主动“谋势”、科学“谋划”、团结“谋事”,带领全体师生满怀激情投身学校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拼搏有为,凝神聚力书写奋进之笔。

展望五年未来路,我们理应勇担使命,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把华政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而努力奋斗。今推出“五年奋进路·喜迎党代会”专题报道第六篇《精准定位 科学管理 稳中求进 深化“学术兴校”发展模式》。

 

五年来,站在新起点,学校党委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提出要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学术兴校作为学校发展模式中重要一环,充分体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科研工作的发展,不仅仅能促进学校十三五目标的实现,更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华政力量。

去年12月底,学校召开全校科研工作大会,以“强基础,促活力,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为主题,全面总结部署科研工作,肯定了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科研工作提出了具体、全面的希望,鼓舞全体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抓好落实,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务实开拓,不断创新,共同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大会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勇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和根本遵循,同时也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五年来,学校党委一直以来把牢政治方向,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我校举行专题座谈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社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20155月学校新任领导班子到任伊始,学校党委就科学谋划部署,以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目标为统领,进一步推进“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并把打造“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作为学校“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的核心任务,为科研工作明确了未来目标。在“十三五”科研规划中学校提出“四工程一研究”建设,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建构工程、“司法改革”等重大方略的法律研究工程、学术研究国际化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工程、“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研究。力求通过“四工程一研究”,使全体科研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十三五”时期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着力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积极回应社会重大问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推进协同交叉学科、个性化学科建设,提升学术、社会、决策和国际影响力,搭建有国际影响、国内顶尖的重点法学研究基地和法治战略实施平台。以科研为支撑,全面助力我校实现建设“一流政法大学”“一流法学学科”的目标。

 

稳中求进成果丰硕,全力打造“大科研”格局

五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关心科研工作,指导科研处全盘统筹协调推动,各学院(部)积极动员参与协同,科研工作“因学校发展之势而谋”“顺学校发展之势而为”“乘学校发展之势而上”,与学校整体事业同发展、同进步、共命运,逐步建立“校领导统筹领导,科研部门牵头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学院积极落实”的“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大科研”工作格局,为学校科研工作的纵深推进创造条件。

形成科学学科布局。学校依托上海高校内涵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继续予以大力支持,对新兴学科予以扶持,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发展重点,管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为重要支撑,注重特色发展,实现协调融合”的学科建设基本格局。

法学学科在2017年的学科评估中获得“A级”。公共管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支撑作用逐步体现,公共管理学科获评上海市一流学科、一类高原学科,特别是在2016年又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法学学科的“高峰”之外,再起非法学学科的“高原”。政治学学科近年来也保持良好势头,学界和社会认同度日益提高。如创立了“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国家治理指数”等受到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环境署和外交部等的好评。此外,学校已与市委宣传部达成共建“马院”协议;学校整合资源组建公安学学科;法律翻译、法制新闻等特色学科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学校成立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这是学校巩固和发展传统法学学科优势地位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将进一步增强学校法学学科的总体实力,同时也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在学校党委指导下、各部门配合下,先后修订完成《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并制定《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级项目管理办法》等十余项科研管理办法,涵盖科研项目管理、图书出版管理、科研机构管理、智库管理、高级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理顺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热情。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科研事业蒸蒸日上的制度保障。学校自2002年颁布实施《纲要》以来,根据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科研工作不断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的现状,先后于200720092013201520165次修改《纲要》,引导全体科研工作者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形式评价为主向实质评价为主转变,向高水平、高层次科研成果和面向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对标看齐,进一步合理化考核标准、计分方式、激励机制等。

科研立项稳中有进。学校始终把科研项目“立、攻、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科研项目立结项水平稳中有进,项目研究水平全面提高,项目活动日趋活跃。近年来,学校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司法部项目数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突破,上海市哲社项目立项数在上海市高校中名列前茅。20132017年,学校各类课题立项总数达945项。目前,学校省部级课题立项数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综合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

论文专著质、量共进。2013-2017年,学校教师在C2以上刊物论文发表共2138篇,其中B1C1刊物上发文数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在“三大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共发文39篇。同时,2013-2017年在职教师在“中国法学创新网评价期刊(CLSCI)”共发文428篇,在法学院校中位居前列。20132017年,全校出版专著共计429本,编著或教材共计276本,成果稳定。

学术人才成果显著。“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李秀清、马长山教授入选全国“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刘宪权教授入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屈文生、王迁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项目……无数科研工作者身体力行践行着学者之使命。


学校科研工作大会上表彰“华东政法大学科研杰出贡献奖”

成果评奖沪上领先。学校在科学研究获奖方面继续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法学类成果获奖在上海居于领先地位,其他学科成果获奖数量稳步攀升。2013-2017年,全校教师共获科研类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特别是20142016年,我校获得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1项、22项,其中一等奖6项、3项,彰显了我校教师扎实的科研实力。

重大攻关项目取得突破。目前,学校重大攻关项目已基本覆盖了法学学科各个领域,法学以外学科也在重大项目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总体形势良好。2013-2017年,学校共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其中在2014年“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中获得5项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第一。学校在重大攻关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方面已积累一定经验,整体实力在同类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显示了教师承担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实力。

 

“四继四开”迈上新台阶,学术兴校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将继续以稳中求进为基调,继科研项目立项居高之过往,开科研项目质量数量并重之将来;继科研成果丰硕之过往,开科研成果拓展推广之将来;继法学学科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丰硕之过往,开多学科起头并进协同发展之将来;继全校联动、热情投入科研之过往,开重视科研、完善激励政策之将来。力求以四继四开,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新台阶,完善科研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不断在解决影响科研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未来,学校科研工作将以提升“教师满意度”和“学界显示度”为目标,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获奖为抓手,通过进一步完善《科研纲要》,释放科研活力;校内、本市、国内高校三步调研,取长补短;落实科研助理项目、办好《学术华政》刊物、丰富科研网站,加大宣传推介;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政策,有针对地区分各年龄、各层次学者;加强科研国际化水平,鼓励科研工作者“走出去”;举办“长江学者论坛”等学术论坛,做强科研交流品牌;壮大学生科研队伍,做大科研基数等近十项具体举措,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保持我校科研传统强项的同时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使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要让科研工作有意义。”科研处处长屈文生教授说,“科研工作者是有‘家国情怀’的,政法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不仅是为个人、为学校,更是为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监察部门承担项目,为国家、为民族、为时代立德立功立言,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华政力量。这是科研工作的意义,这份意义应该超越金钱、名望,成为全体同仁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所以哲学社会科学见长的高校,学校必将把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共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学科发展、话语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必将身体力行,做真学问、做好学问、做大学问,在为国家、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科研处   文字|叶子芩